'개혁'에 해당되는 글 1건
特刊:中国“双轨制” :: 2013. 11. 12. 17:09
<转自 网易>
仔细审视就会发现,中国的一切问题均起源于“双轨制”。从最初经济领域的价格双轨制扩展到社会领域的户籍、养老、土地、劳动力、医疗、司法等领域,是本届三中全会所要努力做出突破的根源所在。今日,三中全会将要闭幕,关于种种改革的猜测将要揭开面纱,让我们拭目以待。
经济层面
“价格双轨制”
关键词:价格体系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国企改革
据媒体2013年5月统计,人均GDP仅为美国1/7的中国,同等汽油价格大概比美国贵16%-30%。
为避免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价格剧烈变化引起的利益过大调整的震荡,从1981年开始,国家允许在完成计划的前提下企业自销部分产品,其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样就产生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产品按国家规定价格统一调拨,企业自行销售的产品的价格根据市场所决定的双轨制。
而后,一批赚取外价格差的“官爷”“倒爷”迅速搅乱市场,摧生出中国第一批“权贵资本”,资本“原罪”一说便由此而来。中央政府遂于八十年代末开始改革物价和工资制度的“价格闯关”,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恐慌性抢购,于90年代初期基本完成。
但价格双轨制名亡实存,在金融领域信贷市场和资源性产品价格领域最突出 。
多年来,中国对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在实际运行中造成了两种利率,一个是监管部门管制下的利率,一个是金融市场上的民间利率。这一“双轨制”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除信贷市场外,中国为消除“价格双轨制”所采取的努力也在生产资料行业展开。长期以来,天然气、煤、电、资本等生产要素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偏低。这些基本为国企所垄断,因肩负政治、经济目标的转换,各种配额、指标在体系内大行其道,权力寻租空间也因此大增。2013年,中石油爆发腐败窝案,媒体称引爆源头即为中石油高官在招标过程中寻租。
坐拥大量政府补贴资源、垄断能源产品的国企却在不间断喊亏。据南方周末报道,中石油从2011年-2013年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进口天然气亏损,呼吁天然气定价改革,今年更是强硬停供抗议天然气涨价的企业。同时,据媒体2013年5月统计,人均GDP仅为美国1/7的中国,同等汽油价格大概比美国贵16%-30%。
不过,有关金融体系和价格改革同时在展开。央行从今年7月20日起已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发改委去年即决定从今年起取消重点电煤合同。我们期待官方进一步推动价格改革和金融体系改革,并依此带动国企改革。
社会层面
户籍“双轨制”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
农民工,城市
1958年1月,为了对社会秩序更加严格控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严格限制迁徙。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形成,也是衍生大量双轨制的渊源。
从经济层面看,在中国,户籍与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城乡户籍之间的福利差别较大。现任全国人大常的委辜胜阻在今年2月份公开表示,城乡户籍的差异存在超过60种的社会福利,并严重制约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从政治层面看,首先,由于户口的不同而享受的待遇不同是一种对公民的歧视行为,因未遵循官方做法而造成的黑户问题更认为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另外,户籍制度也剥夺了“公民有居住迁徙的自由”这一基本权利。
值得一提的是,据法制晚报2006年报道,河南10名律师上述中央称“暂住证制度”违法。其中樊鸿烈律师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自己的国度里还需要办理“暂住证”,这不符合最基本的法律精神。
不过,官方智囊机构“务实”地从成本考虑了让农民自由迁入城市的可行度。据今年《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起草)课题报告,1个农民工市民化成本需要8万,将会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这是各级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呼吁取消户籍制。他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绝不仅仅是近3亿农民工的身份转换,更牵涉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改革的协调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成为推动收入分配、养老退休金等其它改革的导火索。
养老退休金“双轨制”
关键词:养老制度改革
2012年,职工与公职人员的两者之间的差距超3倍。
1991年6月,为减轻财政负担,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对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个人缴纳8%,企业缴纳20%,远高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10个百分点以上。此后,工人养老不再由国家承担。
国务院同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不执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办法另行制定。随后的1992年,人事部展开公职人员退出“退休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局部试点,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公职人员养老依然沿袭旧有制度,由国家全包。“双轨制”就此正式成型。
令人费解的是,企业职工较高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带来的却是养老金不断下滑。据社科院报告,2011年中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即退休金占在职时工资的比例)仅为42.9%,已经远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也就是说,在职时月薪过万元,退休后不过4000多元甚至更低。
可以做一下对比。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不用缴纳一分钱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金平均高出企业职工两倍多,如果算上津贴、补贴等等,差距更大。以2012年为例,职工与公职人员的两者之间的差距超3倍。这被舆论认为是“劫富济贫”。
民众呼吁养老金双轨制废除的呼声越来越高。2009年,官方曾提出在6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并轨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但因阻力太大失败。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针对事业单位员工,并非公务员。
现今,由重要智囊刘鹤等人起草的“383”方案提出设立公务员年金来代替“双轨”制,引起舆论争议。有媒体评论称,这是在“旧双轨”未废除的情况下形成“新双轨”。我们期待在养老金领域进行着实有效的改革。
土地资源“双轨制”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国企改革
政府低价征用农村土地,高价卖出赚取财政收入
土地资源“双轨制”首先表现为“供应双轨制”。正式确立的时间并不长。改革开放前,中国土地使用一直施行无偿行政划拨的制度;198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建立起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可依法进行土地交易的城镇土地使用制度。2002年起,现行双轨制形成:一是政府无偿划拨国有土地给使用单位;一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有偿出让国有土地,目前主要是通过招标、拍卖、挂牌三种方式出让土地。
但现实问题是,不少无偿划拨的土地上建起了商场、楼堂管所、各种娱乐设施等,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脱离了划拨土地的性质;另外,在划拨土地的审批中,官员拥有巨大的寻租空间,不断上演与开发商联合圈地的戏码。据齐鲁晚报10月23日报道,有关资料显示,80%的贪腐官员与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有关,其中在土地审批环节出问题的官员比比皆是。
其次,土地资源“双轨制”还表现为农村集体土地无法像城镇土地那样直接入市。这导致集体土地必须经过征收才能进入城市化过程,农民只能得到强制征收下的补偿,而不是自发入市时的市场对价。地方政府则常以划拨土地名义低价从农民手中夺取土地,转手公开招标拍卖赚取高额土地转让金。这种土地二元结构导致农民享受不到土地增值带来的益处,成为征地拆迁矛盾多发的根源。
一切问题根源还是钱。清华教授蔡继明表示,由于94年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分成锐减、事权仍较多的状况,地方政府不得不过多地依赖土地财政,也就是卖地财政维持。
官方似乎正在努力化解这些问题。首先,据人民网报道,新一届政府成立不到一年,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334项,减少寻租空间。另外,为三中全会出谋划策的“383”方案提出,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收缩政府征地范围,增加农民受益。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人士透露,中央财税改革小组已经成立,小组组长为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国家总理李克强也在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表示要深化财政改革。我们期待进一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启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
劳动力“双轨制”
关键词:公务员绩效工资改革、聘任制
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的僵化人事编制极大束缚了机关单位的手脚,吸纳编外工作人员,用这种临时性的“应急”办法来引入新鲜血液,对于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用人体制的条条框框、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编外人员遍布政府机关、法院、检察院、媒体、学校等单位,以科教文卫领域的事业单位中人数为最多,在各地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也大量存在,一般负担书记员、协警、记录员和网络技术人员等所谓“辅助性”工作。
据人保部2012年统计,中国目前有劳务派遣工人2700万。国有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大量存在同工不同酬的劳务派遣工,部分央企、国企甚至有超过2/3的员工属于劳务派遣工。
这些编外人员在工资待遇和仕途晋升上处于绝对劣势。据南方周末统计,编外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报酬却不及编内人员的1/3(仅账面工资);多地出现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雇佣编外人员为其上班、自己搞副业的现象;至于仕途升迁,更和编外人员无关。
唯一有关、有迹可循的是,每逢发生“不稳定事件”,“临时工们”总是被放在最前面。干着无差别的工作,付出同样的时间,仅仅因为编制原因,收入却是天壤之别,还要背“黑锅”,确实有悖情理。
2011年,广东省明确提出,在未来5年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试行聘任制公务员制度;今年3月,李克强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保证,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我们期待公务员不再是“铁饭碗”,有效推进公务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改革,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医疗“双轨制”
关键词:医疗制度改革
吉林2011年耗资4.8亿建豪华病房,八星级酒店气派,只有副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才能入住。图为病房内部
1998年12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所有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改革进程却是令人失望:由于种种因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并不缴纳相关医疗保险的费用,而是沿用以往的公费医疗制度。
目前,中国的医疗制度虽在不断改革,但不同群体的医保待遇却始终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其差别从报销比例上就能体现出来:公职人员公费医疗在90%以上,职工医保70%以上,新农合和居民医保更低,近年为60%左右。其中,高级干部终身享受特殊的免费医疗。
可以看一下官方数字。据《中国卫生产业》杂志报道,卫生部前副部长殷大奎引用中科院一份调查报告的数字称,在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 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他还透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等,一年开支数百亿元。“中国目前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近期俄罗斯宣布“免费医疗”也极大刺激了国人的神经,但官方、官媒表态似乎并不能让人满意。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表示免费医疗浪费巨大;人民日报和央视多次表示世上并无真正的“免费医疗”。
今年5月,国务院发文表示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三中全会之前也有消息称改革内容包括将社保、医保等事权上收中央,统一规划。我们期待官民、城乡居民实现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的共享。
司法领域“双轨制”
关键词:司法领域改革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其中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这就造成因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不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赔偿标准间的差异也很大。
《河南商报》据此进行了一个简单计算。2005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72元,乘以20年,死亡赔偿金为165440元;同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52元,20年为41040元,还不到城镇居民赔偿额的四分之一。
“同命不同价”与“同工不同酬”其实异曲同工,它们都是人为的体制造成的,在城乡二元分割下,在编制体制的划分中,同样的人,却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如今随着民众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加之舆论压力,部分交通事件农村人和市民的赔偿金额已能达到一致,但是法理仍未改变。我们期待司法领域进一步改革,取消“恶法”。
'기타'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易百科:"五险一金"有什么用? (0) | 2013.11.12 |
---|---|
海龟回国请熟读此文:高干子弟谈体制内人际关系 (0) | 2013.11.12 |
1952年集体消失的中国教会大学 (0) | 2013.10.07 |
中國人無需簽證或落地簽證的旅遊 (0) | 2012.12.24 |
中国大学教授们苦乐不均 富开宝马穷骑飞鸽 (0) | 2011.11.03 |